信息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内容 >>
福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2014-01-14 | 来源:福州市电子商务商会

  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福州科学发展新跨越,加快建设开放、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福州,进一步凸显省会中心城市龙头作用,根据市第十次党代会和《福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我市人才工作现状,特编制《福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人才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围绕海西省会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强化人才资源开发,构筑人才资源高地,为加快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基本成效。
  1、人才资源总量显著增长。截止2009年底,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81.4万人,其中:党政机关人才2.4万人,企业管理人才13.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40.1万人,高技能人才15.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0.3万人,社会工作人才1000人。
  2、人才素质明显增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11.8%,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为32人年,人才贡献率达30%。有7位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位青年人才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1位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7人和2个团队入选省委、省政府第一批“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团队)”,134人入选福州市首届优秀人才,10人被评为“福州市首席高级技师”,30人入选“福州市优秀高技能人才”。?
  3、人才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着力改善人才发展和引进环境,鼓励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制定出台了《福州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创业资助、购买和租赁住房、生活津贴、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制定出台了《福州市优秀人才选拔办法》,表彰了一批为福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鼓励优秀人才创业创新。?
  4、人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建立了福州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等专业人才服务机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统一规范、竞争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信息化、网络化的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园、企业技术中心等创业平台逐步完善和扩展,“十一五”期间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34个。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福州市人才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与海西省会中心城市建设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基层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紧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消除;人才开发投入不足,人才待遇偏低,人才服务社会化还不完善,人才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人才集聚功能还比较弱,人才竞争力不足。  二、“十二五”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以培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实施海西省会中心城市重大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促进海西省会中心城市人才协调发展,为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福州科学发展新跨越,加快建设开放、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福州,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主要目标。
  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构建海西省会中心城市人才资源支撑体系。人才总量大幅度增长,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创造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1、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到2015年,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8.5万人,增长33.3%,其中党政人才2.5万人,企业管理人才18.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3.7万人,高技能人才19.7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3.7万人,社会工作人才8000人。每万人口拥有人才1700人,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人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1.5%,研发人员的数量显著增加,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到51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9%。人才的学科、产业、行业、城乡、区域分布等结构趋于合理,学术技术带头人、创业创新人才总量明显提升,每年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和列入国家、省级管理的人才数量逐年增长。?
 
  3、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较大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协调、更加有利于人才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人才集聚能力显著提高,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增加和完善,基本满足人才创业创新需要。?
 
  4、人才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人才效益凸显,人才宏观调控有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高效,人才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较充分发挥,人才贡献率达到40%。人才的创新力增强,知识产权和各类科技成果大幅增加,自主创新技术占产业技术的比重明显上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三、“十二五”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着力优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消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一个体制优化、服务优质的人才创业创新环境。
  1、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政府人才部门具体运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管理方式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利快捷。深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建立健全符合福州人才发展特点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人才开发管理规章制度,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2、优化人才工作机制。
  ——优化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完善教育、科研与产业领域的协调合作机制,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培养。构建多渠道、多种类、多层次的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优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求全责备。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评价办法,坚持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
  ——优化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方式,进一步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建立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先行先试聘任台湾人才。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推行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负责人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制度,对急需的特殊高层次人才实行特聘管理。
  ——优化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完善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人才到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工作,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完善科技人员到农村和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
  ——优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与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工资收入调整制度,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重实绩、重贡献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提高各类人才待遇。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重奖。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课题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
  ——优化人才公共服务机制。建设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房,优先满足引进人才住房需要。完善人才储备政策,调整储备人才的专业范围。建立一体化的服务网络,构建统一、标准、规范、高效、优质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成立福州市引进人才服务中心,对高层次引进人才创业创新实行“全程式、一站式、保姆式”的服务。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大力开发公共服务产品。完善各类人才数据库,建设覆盖市、县、乡的人事人才信息网络平台和信息处理系统,推进人才资源管理信息化。
  (二)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工程,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
  1、着力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每年选派50名党政人才、30名企业管理人员、100名专业技术人员赴国内外知名企业、著名院校研修学习或到知名专家、学者身边学习培训。每3年选拔奖励100名左右福州市优秀人才,争取每2年有3名以上优秀专家或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落实《福州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来榕创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进行预测,编制《年度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加大财政投入,依托企业、园区、高校和其它事业单位,每年引进100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引领和带动我市相关领域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文化繁荣、社会发展。
  3、合力构建创业创新平台。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建设,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定位清晰、比较优势明显、布局相对合理的省会中心城市人才集聚平台。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设2—3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为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提供更为优质的平台。建设福州省会中心城市重点产业和学科领域人才高地,支持在榕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和文化团体等省属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设立国家工程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型企业,增强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加大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共建力度,为海西研究院人才引进工作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在榕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软件园等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基地5—6个,院士工作站累计达到20个。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统筹推进六支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完善竞争性选拔和综合考核评价制度,注重从基层、生产一线选拔党政人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政、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争取全市党政人才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75%以上,年龄、专业等结构更加合理,整体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
  2、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依托高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内部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和人才市场选聘等方式选拔任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引领企业创造百亿、千亿产值的优秀企业家,企业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8.1万人。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大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开发力度,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完善突出业绩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着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4.2万人,其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2:4:4。
  4、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辟技能人才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成长通道。加速推进高技能人才企业认定进程,规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建成福州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福州市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着力办好市属高职院校,创建福州市技师学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养我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生产一线人才,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十二五”期间每年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200名,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9.7万人。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和经营带头人为重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的新要求,整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源和培训项目,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引导科技人才资源向农村集聚,带动农村科技骨干人才成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每年选拔10名农业科研优秀骨干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每年选拔30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30名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给予重点扶持。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3.7万人,每个行政村至少有3名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带头人。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建设一批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大规模的社会工作者培训。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大力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推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聘任制度,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8000人。
  (四)着力开发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
  1、经济领域突出发展产业紧缺急需专门人才开发。以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为导向,依托重大工程项目、科技园区、生产基地,重点培养集聚发展产业和新兴产业紧缺急需专门人才。
  ——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依托福州市软件园、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国家显示器产业园、海峡动漫产业基地,开发信息技术人才。到2015年,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人才达到1万人,软件研发、测试人才、系统分析、信息服务外包人才达到3000人,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动漫游戏人才达到2500人,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平板显示(FPD)、集成电路(IC)设计、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人才达到1000人。
  ——机械装备产业人才。依托青口汽车城、南屿机电产业园、洪宽机械和数控机床产业园、江阴罗源湾大型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和现有修造船企业,集聚机械装备产业人才。到2015年,机床研发、操作、调试人才达到450人,工程机械研发、操作、调试人才达到2.5万人,汽车总布置、发动机、底盘等关键技术研发与设计人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汽车零部件人才达到1200人,机电一体化、液压传动、电机电器设计人才达到3000人。
  ——石油化工产业人才。依托江阴石化基地建设和中国化工、东南电化等项目和企业,重点培养引进油气储运、石化中间产品后续加工人才。到2015年,化工工艺、化工合成新材料、石油仓储、运输、冶炼、精细化工人才达到8000人。
  ——纺织服装产业人才。依托长乐纺织基地、闽江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实现产业链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拓展,培养引进纺织服装人才。到2015年,纺织技术及管理人才达到800人,纺织材料及服装设计专业人才达到1000人,纺织品设计与生产人才达到800人。
  ——轻工食品产业人才。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绿色食品深加工为重点,按照做强做大企业需要,开发轻工食品加工人才。到2015年,水产品、粮食食品、方便食品和果蔬饮料人才达到1.5万人,新型包装人才达到2000人。
  ——冶金建材产业人才。依托沿海大型钢铁与有色金属项目建设和闽清陶瓷产业基地,培养集聚冶金人才。到2015年,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人才达到500人,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人才达到350人,工程技术人才达到550人。
  ——生物医药产业人才。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海峡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建设,以孵化器为支撑,加快生物医药人才开发。到2015年,生物医药人才达到1000人。
  ——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人才。围绕能源结构调整和海西研究院建设,依托光伏产业集中区和海西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培养集聚高层次新材料和新能源专业人才。到2015年,纳米、超导、光电微电、新型能源、环保等新型材料应用人才达到1000人,建材、化工、高分子等基础材料高性能、低成本和绿色制备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达到2000人,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领域复合型人才达到800人。
  ——服务产业专业人才。以提高城市服务业总体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重点培养和引进金融、财会、物流、旅游专业人才。到2015年,全市金融分析、国际会计、保险精算、保险核赔、资产评估、证券投资及经纪、财务总监等高级金融人才达到800人,具有国际资质的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人才达到300人,货物运输、物流配送、仓储管理人才达到5000人,旅游策划、酒店管理、中高级导游人才达到2000人。
  2、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专门人才开发。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快城市建设需要,开发社会发展领域紧缺急需人才。
  ——教育领域人才。以全面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以加强与优质达标校优秀教师交流、培训、进修等方式,每年培训100名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在全市中小学重点培养50名教学名师、50名名校长和50名学科教学带头人、150名骨干校长。加强专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引进和培养“双师型”人才。到2015年,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达到8000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1200人。
  ——政法领域人才。围绕社会安全稳定、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对审判、司法、检察、侦查人才的需求,着力加强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和律师队伍建设。到2015年,刑事审判、民商事审判、知识产权审判、行政审判,执行、立案、审判监督、司法政策研究等法院系统人才达到1120人;侦查监督、公诉、民事行政检察、职务犯罪侦查、控告申诉、监所等检察系统人才达到750人;基层警务人员,刑事侦查、交通、禁毒、国内安全保卫、经济犯罪侦查和科技信息通信、网络安全、技术侦查等公安系统人才达到1万人;社区矫正、法制宣传、司法鉴定管理等司法行政系统人才达到1200人;处置突发事件谈判人才、律师等政法社会人才达到1000人。?
 
  ——文化领域人才。围绕思想教育、文化建设、形象宣传对文化人才的需求,重点培养和引进复合型记者、编辑、主持人、评论员、导演以及文化企业管理、广播影视制作人才。适应提高文化软实力,打造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等闽都文化品牌需要,培养和集聚一批德艺双馨、社会公认的文化名家。以福州市艺术学校建设为抓手,加大闽剧曲艺等乡土文化优秀人才培养。到2015年,复合型专家型记者、编辑、播音主持,创意策划、媒体评论、国际传播、网络宣传等新闻传播人才达到400人;文艺编导评论、戏曲、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文化艺术人才达到500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广播影视制播技术、动漫制作技术、新媒体开发和应用技术等研发应用人才达到300人;文化企业管理、市场开发营销、资本运作、文化贸易人才达到300人。?
 
  ——医疗卫生领域人才。适应专科医院发展需求,重点培养引进我市特色专科医院紧缺急需高层次专业人才。到2015年,儿科、肺科、传染病、皮肤病、精神病医师达到850人。通过多种培训途径,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以挂职、下乡等方式鼓励城区医生到基层服务,加大乡镇、社区卫生医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到2015年,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达到1800人,社会全科医师达到700人。
  ——城市建设领域人才。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和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创建成果,培养和引进一批城市和小城镇规划、建设人才以及城市交通、环境保护和旅游管理人才,重点引进特别紧缺急需的轨道交通、道路桥梁、公共交通、旅游管理和核与辐射高层次专业人才。到2015年,城市规划设计人才达到1000人,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道路桥梁人才达到2000人,特别紧缺急需的专业人才需求矛盾达到有效缓解。
  (五)积极支持侨台港澳留学人才在榕兴业。
  完善华人华侨人才政策,发挥侨乡和“五缘”优势,推动侨台港澳留学人才来榕创业。
  1、挖掘侨港澳人才智力资源。发挥海外华侨众多优势,以政府引导为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建立沟通、联谊平台,凝聚榕籍华人华侨,促进海外侨领、科学家、企业家以各种形式服务家乡建设,大力吸引华人华侨、港澳新生代回榕兴业。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华人华侨人才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
  2、构建榕台人才交流合作区域中心。完善台湾人才来榕通行、居留、就业、创业、参与社会管理等政策,试行台湾人才福州市民待遇,支持企事业单位招聘台湾优秀人才,探索榕台学历、职称、职业资格等互认办法。支持榕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互设分支机构,促进榕台人才深度合作与对接,拓宽赴台培训渠道,把福州建设成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的示范区,成为两岸合作办学、联合研发攻关、产业人才对接、人才政策试验和人才交流合作中心。
  3、建立留学人才来榕工作绿色通道。完善留学人员引进配套优惠政策,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建立集研究、实验、孵化为一体的留学人员创业基地,提供创业资助和融资服务。加大留学人员资助力度,保证重点科研项目优先投入。加强留学回国人员工作站工作,建立海外留学人员服务工作制度。建立留学人才智力信息库和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榕工作绿色通道。
  四、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优化人才领导体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工作专职干部队伍。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办法,保证各项任务的落实和指标的完成。建立实施人才发展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考核制度,加强督促检查。
  (二)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宣传人才工作战略思想和政策措施,宣传人才培养、引进的经验、做法和优秀人才先进事迹,进一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人才、重视人才、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大人才投入。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把人才发展主要指标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确保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幅度,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年增长幅度,卫生事业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保障人才培养、引进等项目的实施。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人才培训。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提高企业职工培训经费提取比例。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强对人才发展投入的监管,切实提高人才发展投资效益。

更多阅读:
加载中…
 
 
 

COPYRIGHT © FZECC.COM

福州市电子商务商会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8619号-1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五一中路171号新都会花园广场24层

邮箱:fzecc@sina.com

电话:0591-38290739

传真:0591-38290733

邮编:350003